首页 >> 实验室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德国教授Brezesinski博士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8日 00:51    作者:ciclab    点击:[]

应化学与化工学院/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人杰教授的邀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所/波茨坦大学教授Brezesinski博士于2014年10月20-24日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Brezesinski教授来访期间,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郝京诚教授等领导与客人进行了交谈,并向客人介绍了山东大学的教学、科研、国际合作情况;邀请其2016年6月份来山东大学参加第21届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国际学术大会。Brezesinski教授向有关领导介绍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所/波茨坦大学的最新科研进展及德国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及答辩、就业形势、国内外合作等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10月22日下午Brezesinski教授为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和研究生作了两场有关复合物单层膜体系研究方面的学术报告。题目分别是:1. 以Langmuir单层膜作为模型体系研究界面内和界面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Langmuir monolayers as model systems to study interactions in and at interfaces);2. 以掠角入射X射线衍射(GIXD)和全反射X射线荧光分析技(TRXF)两种有力工具研究气液界面区柔软单层膜(GIXD and TRXF as powerful tools to study monolayers at the soft air/liquid interface)。

Brezesinski教授以Langmuir单层膜作为二维模型体系研究生物膜,用现代高精密研究手段,给出抗菌分子(淀粉样多肽、疟疾疫苗等)与磷脂分子膜的作用机理及其相关因素。报告中,Brezesinski教授介绍了正电性淀粉样多肽(AMPs)AMPs在空气/水界面上的吸附、通过表面压-面积等温线研究了电性不同的生物分子(DPPG、DPPC)与LL32 AMPs的相互作用,给出了AMPs在Langmuir单层膜中的不同二级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通过改变浓度、表面压、金属离子等因素,AMPs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转变成β折叠。β折叠结构很稳定,能够承受较高的表面压力。体相中,金属离子阻止多肽聚集,而在界面上金属离子促使其大量聚集。因此,界面上的金属离子和肽的络合对肽的二级结构具有稳定作用。

Brezesinski教授还介绍了Langmuir等温线的历史:历史上的第一条Langmuir等温线并非有研究生学位或教授头衔的科学人士得到的,而是由一位德国家庭妇女Agnes Pockels女士克服实验设备简陋等重重困难,在她的厨房里测量得到的,总结了最初10年的研究结果,并于1891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表面张力”的研究论文。

Brezesinski教授讲述了基于同步加速器X射线的掠角入射X射线衍射(GIXD)、X射线反射率(XR)和全反射X射线荧光(TRXF)。通过GIXD可区分交叉缝式(鲱鱼骨型)排列/准交叉缝式两种截面积相同的分子点阵,这两张排列方式无法通过π-A曲线、外观形貌等方法得到。Brezesinski教授先后以两种分子为例,给出了相关结果。其一为N-(γ-羟丙基)十三酰胺两亲分子膜,包括温度改变时的π-A和π-t曲线,以及二维固态膜中分子的有序排列结构。另一种为疟疾疫苗--GPIs酶抑制剂,其头基和烷基尾链在膜中皆采取高度有序的排列,在能够破坏头基氢键的尿素等物质存在时,有序排列结构被破坏。

Brezesinski教授还通过TRXF和XR研究负电性烷基硫酸盐单层膜的XD和GIXD表明,相同价态、不同半径的反离子参与双电层(EDL)的趋势不同,半径小的离子在EDL中占绝对优势。水相中9:1的 Li+:Cs+,在EDL中二者的比例是1:1。相反的,由于K+ ≈ Rb+ ≈ Cs+(原子半径),故其在水中和EDL中的比例相同。由于Ba2+的半径小于Ca2+,更好地抵制Cs+进入EDL,故在水相中9:1的Cs+:Ca2+和Cs+:Ba2+体系中,Cs+:Ca2+和Cs+:Ba2+分别为1.5:1和0.5:1。

讲完报告以后,Brezesinski教授对师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此外,10月23日上午Brezesinski教授为化学与化工学院本科生作了两场学术报告。题目分别是:1. Surface tension - determination and modification by amphiphiles;2. Basics of some methods to study monolayer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Brezesinski教授是张人杰博士2003年参加学术会议期间结识的。他曾担任国际学术大会主席:China-Germany Bilateral Symposium On Amphiphiles at Interfaces, From Structure Control to Properties(2003,德国柏林),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of Thin Films (2009,德国波茨坦), Trend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1,德国波茨坦)和学术期刊客座编辑:Adv.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3);曾在Nat. Chem.、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 Langmuir、J. Phys. Chem.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高引论文。Brezesinski教授对华友好,曾多次来中国讲学交流,组织完成了有两个中国研究单位参与的欧盟第七框架科研项目。

上一条:山东大学承办第二十一届国际表面活性剂溶液科学大会 下一条: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孙玉刚博士应邀作学术报告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564750 88364750  传真:0531-88564750  Email:ciclab@sdu.edu.cn